廣告 Ads(感謝您的每一個廣告點擊)

Tuesday 5 April 2016

清明与尽孝


转眼间又到了清明时节,各地义山墓园一大早都挤满了扫墓的人群。但放眼望去,除了一些被父母强迫出门扫墓的孩童之外,青壮年的人数貌似一年比一年少,今年甚至可以说是到了寥寥无几的地步。

就连笔者的女友,在陪同笔者购买扫墓的鲜果、纸扎及牲仪等拜祭品时,也认为不必花这些钱。理由听起来非常具有说服力,也很冠冕堂皇,就是先人既收不到也不会知道后人的祭拜及扫墓,而且又浪费时间浪费钱,不过是徒具形式,做个样子吧了。所以不扫也罢。

相信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朋友,都抱有相同的看法,认为扫墓的意义不大,且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这是造成许多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牺牲自己宝贵的睡眠时间和精神而去扫墓的一大原因。

无可否认,现今是一个非常功利的社会。任何人在付出之前,都会先计算付出后所能获得的回报。若回报大于付出,那付出才有意义才值得去做。反之,则是得不偿失、徒劳无功,当然能免职则免。

而在此功利至上想法的影响下,加上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传统的观念越来越薄,愿意自发拜祭祖先、扫墓的新一代,自然是少之又少了。

写到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在基督教传教哲学中,非常著名的“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 Wager)理论”。

帕斯卡赌注这一哲学理论,其主体思想就是以功利主义来说服人们信教。其核心理论为,信神者得以上天堂得永生,如果世上并没有神,那信不信神,带来的损害都无伤大雅。不信神者,自然没有任何损失,而信神者也损失不大,不过浪费一些祷告的时间和精力而已。

反之,若是神真的存在,信与不信的后果,可就差天拱地了。信神者,将可上天堂得永生;而不信神者,却要下地狱,受尽无尽的痛苦。在两相比较之下,若是将信神与否当作一场赌神是否存在的赌注,对于下注者来说,自然是赌神存在要划算的多,因此自然应该信神。

笔者并非基督徒,也不是要讨论此一理论的逻辑可通否,而是想要借用此“帕斯卡的赌注理论“,以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尝试说服上述所说,认为扫墓和祭拜祖先没有实际意义的朋友们。

同样的,若是祖先不需要我们的拜祭,不辞劳苦祭拜先人的后人们至多损失了他们这一天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购买拜祭品的金钱和上山扫墓的精力。损失不大。

但若祖先真的泉下有知,这一年来就等着后代们这一天的祭拜,享受子孙们的供奉,对于这些曾经对我们疼爱有加、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公公婆婆、甚至是爸爸妈妈们,若子孙却连这区区的那一天几个小时都不愿付出,可以想象得到他们的感受和痛苦吗?

中华文化中,自古流传了几千年的视死如生这一观念,说的正是这一个道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来不及尽孝父母亲人就已经逝去的后人们,扫墓祭拜是如今唯一可以再为他们做一点事、尽尽孝的行为了。

当然,更别说扫墓也是一个一家人难得可以一起共同出游的大好机会和藉口了。

简言之,还真找不到不去扫墓的理由。

*此文亦刊登于四月五日《光明日报》副刊言论版翱翔天际专栏。

0 评论 Comments:

Related Posts